文:曾素音

3月20日是 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。基于它源自幸福指标,所以中文翻译为国际幸福日。

当然,Happiness 也等同快乐。

较早前,我在网上搜寻资料,听见开印阿阇梨多年前的佛法开示,主题是“为什么要学佛?”。开示内容就提到了从世间法的角度看,学佛是为了让人生更快乐,学佛是为了有智慧的如实知见。

这跟不丹第一任首相,吉美悅瑟廷礼所主张的“自觉是幸福的基础”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2021年的3月,我们就来说说幸福人生三福行,学佛的法喜。

人生苦乐参半,知苦而能厌苦,能导向真正的烦恼断尽、涅槃、究竟的离苦得乐。然而,我们即使今生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,也未必可在这期生命如愿以偿,得到究竟的快乐,毕竟我们此生是因着前世的善业福报而得人身,来世也继续依业受报,我们无法确定还要流转生死多少回,才能解脱。无论如何,我们能够做的,就如同开印阿阇梨说的,先从成就或造作世间善法,得到快乐,以及离恶法的快乐开始用功,培植善业,招感未来殊胜的果报。

上个世纪就热衷在国际舞台,推动国民幸福指标的善知识,不丹第一任首相,吉美悅瑟廷礼,在他的著作《幸福是什么?》提及,对多数人而言,五种感官的快乐感觉是幸福和满足的来源,甚至将感官的享乐等同于幸福。但光靠外在刺激得到的幸福,其实并不实际。于他而言,幸福更高的境界,是源自了知我们心的本质,从中找到自在,并且体悟到自身和外境的种种存在,都是因缘和合,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,以这样的面相,为自己和群体创造幸福,自利利他。

然而,他也阐明,当今社会过于关注“自我”、“我的事” 、“我的需求”,“我的喜好”,所以幸福取决于是否能够超脱这种“自我”聚焦,透过铲除我们的贪嗔痴,得到内在的自由和喜悦。换句话说,自觉是获取解脱自在,乃至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与基础。这自觉亦不是用来向外控制,而是了解自心,以及自心与外在的关系。

对我来说,不过度关注自己的“训练”方式,可以从布施和持戒开始,实践开印阿阇梨说的,以成就世间善法的快乐和离恶法的快乐为基础。与此同时,配合禅修修定,以觉照无常苦无我,这也是佛法中的三福行。

图片来源:http://www.nsgys.com/newshow.php?id=373

布施的快乐,源自于跟善心与慈悲喜舍相应,并且远离错误知见,所延伸的清明。从《利用经》里我们知晓,让我们亲友同事社会大众保持快乐,是如法获得财富的益处之一。也只有以舍、以悲悯和利益他人为布施的发心,双方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喜悦与法喜。

这6年来,布施于我,永远不是等我有钱的时候才做的事,不管收入多寡,或者没有固定收入,当中的百分之十皆用于供养三宝,布施给需要的众生。因为世事无常,我多次体验失业、没有收入的处境;因为经历过苦:负债、父亲紧急动手术,需要资金援助等困境,我更能感同身受他人的苦,而转向为他人拔苦;因为觉知无我,我明了钱不属于任何人,就让钱流通,为他人解忧,而非为了挂名立功德。

不管是悲悯还是舍了对钱财的染着,都让自己在布施的时候,生起欢喜心。当然,对方困境得到缓和,给予正面回应,彼此都欢喜。布施的时候,不比较数目多寡,随喜赞叹所有参与的人,也是一种喜悦。

参加禅修营,除了推动自己勤修戒定慧与忏悔以外,随喜供僧,发心让更多的众生有机会闻法,摄受并离苦得乐。不仅自己禅修当下得到静心的喜悦,更多是护持正法得久住的法喜。而且,这样的发心与愿力,也让自己一直有机会参与禅修,一个疫情下来,参与了6场禅修营,并在生活如法修行,法喜充满。

当我们能够以上述的发心和愿力布施,与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惭、愧、信、精进为伍,其实也因为自己种下了善因,“福无所祈而自来”。尤其在我家遭遇困境时,皆得到善知识的及时帮助,不管是财布施或无畏施,不仅让我关关难过,关关过,更增强我对三宝的信心,在行愿上,更为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