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曾素音

图片来源: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9QjbejABFn8

上一篇,我们提到了“不掉入”福报不足,业障深重的“陷阱”中,倘若我们已经“陷在泥沼”,承受着苦果,我们还能以正念自救吗?

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,当局希望正视忧郁与自杀倾向的发生与及时援助的重要性。忧郁并非一朝一夕的事,是源自于我们对无法掌控的未知与不知的事情,心生不安、恐慌、沮丧的日积月累。

生而为人,我们的生活是苦乐参半。对于未知与不知,基本上有两种惯性反应。当我们把事情标签为「开心」时,比方可以跨州探望亲友时,我们脑海里生起许多的「快乐憧憬」与「美好回忆」,诸如家人相聚欢,美食当前等等。这个时候,「未知」依止的是「欲望」被满足,人自然会排除万难,即使塞车数小时也不算「苦」。那是因为贪爱的念头,一直执取于或者说在追求「未来」可获得的「好的」果报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7Ouhkob1A-I

然而,今天换成自己被病痛折磨,或者感情上的争执时,脑海里的标签,换成了「后果可能很严重」的恐惧,伴随着过去「创伤的记忆」一起涌现。「未知」依止的是「结束痛苦」的渴望,以及「我要掌控好的结果」的欲望,执取于未来「不要」再得「恶的」果报。

我们知道,不管是回乡或者生病,皆是因缘具足,果报成熟。过程里,我们心生起的,可能同样都是不善心。前者属于甜滋滋的贪念,若不去观照,当然无法觉知自己是在贪。相反的,后者是排斥,这种苦不堪言的瞋念,让我们感受极度痛苦。若不去观察,也无法觉知是瞋在作祟,只知道心中充满着焦虑、沮丧甚至怨恨。在「不知也不觉」的情况下,我们甚至起了「不正见」,让痴心介入。与无明相应的这个过程中,有的人会把一切推给业障深重,要不然,就找个出口逃离,包括结束生命。

学佛的刘志龙在三十岁那年,爱情事业两得意。本以为「恒久不变」,「美好」的假象,在他老婆临盆前一个月,被戳破了。半夜凌晨两点多,一阵巨大无比的胸口刺痛感,让他从睡梦中惊醒。当时他脑海闪过许多「不知与未知」的焦虑和恐惧。他即害怕延误就医可能导致猝死,无缘跟未出世的孩子见面,同时也担心吵醒妻子后,妻子因焦虑引发孩子早产。最后,他选择愚痴地咬紧牙根,默默忍受痛苦,直到天亮才就医。

罹患胃酸逆流的三年期间,他看遍中西医,尝尽苦果。发病的频密度,从两三个月一次,变成每个月,每个星期一次,到后期甚至连续几天发病,呕到胆汁出来。即使一口水也喝不了,一口面包都吃不下,他还是呕个不停。最后呕到全身冰凉麻痹,进院打点滴。

有一次,为了减轻不舒服感,他半夜在15楼的住家来回走动。绕到阳台时,自杀的念头生起:“如果这个身体真的这么疼痛难受,离开,会不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?”幸好平时有禅修功夫的他,当下觉察到这不善的念头,赶紧走进房间,把门锁起来观照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6SNbWyFwuhk

那时,他脑海里浮现老婆,孩子,还有父母家人的脸孔。接着,把他从迷雾中救拔出来的是佛学班老师说过的一句话:“一个自我结束生命的人,将持续在轮回中承受这个痛苦,无法解脱出来。”

志龙说,那一刻他觉知,他的痛苦源自无常,解脱也因为无常。佛陀所说的,「诸行无常」就是真理!不管是美好还是不美好的事物,我们都无法永远处在一个不变的状态,更停止不了身体的衰老和败坏。他因此顺应逆增上缘,坚持治疗,最后痊愈。那一次的当头棒喝,让他不再存活于安逸的虚妄之中,更加精进地落实所学,勤修善法,耕耘慧命。

近期,我在禅修中,两度听到禅师提醒我们,我们看不到「诸行无常」,往往是我們没有耐心,等不及让诸缘生起后灭去,反而因为更加恐惧未知,当下急于反应,造作不善因,而轮回不息。这也正好跟志龙「差点自杀的过程」有共同点。他差点因为等不到苦的熄灭,就结束了生命,引发更加无可预期后果的来生果报。

忧郁的人因为不知「苦」还要延续多久,在病源无法根除之前,往往已被「结束痛苦」的渴望带走。而当这个渴望,遇上无明,情绪与言行举止错乱,会越陷越深,终究还可能掉入「我是废物」、「我根本不重要」、「我不需要存在」的「断见」。

因此,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觉知自己有某种惯性反应时,要先回到正念呼吸,即使是喜悦,即使是愤怒,都如实知道。我们承认有这种情绪,不压抑也不反应,看见自己背后的恐惧,源自于无法掌控或者想要掌控的「欲望」。再来,止息恶念,让善念善行的转化发生。只要我们的回应不离八正道,我们都可以不需要与业障深重共舞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XM_2oqcbpIQ